扬大快讯:

更多>>  
扬大要闻

我校两项成果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发布日期:2018-01-08字号:[ ]

    1月8日上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我校杨建昌教授领衔完成的项目“促进稻麦同化物向籽粒转运和籽粒灌浆的调控途径与生理机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焦新安教授领衔完成的项目“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的传播生态规律及其防控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数并列全国高校第31位。

  杨建昌教授与香港浸会大学张建华教授联合组建研究团队,针对水稻小麦生产中存在的光合同化物向籽粒转运率低、籽粒充实不良等突出问题,对促进稻麦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调控途径和生理生化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经过18年的刻苦攻关,获得了重要创新成果。这是我国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首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科研成果,标志着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基础研究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该项目成果首创了协调光合作用、同化物转运和植株衰老关系和促进籽粒灌浆的水分调控方法,为解决谷类作物衰老与光合作用的矛盾以及既高产又节水的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率先探明了适度提高体内脱落酸(ABA)及其与乙烯、赤霉素比值可以促进籽粒灌浆,为促进谷类作物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生理调控开辟了新途径;首次明确了ABA促进同化物装载与卸载及籽粒灌浆的生理生化机制。

  该项目有助于解决部分稻麦品种物质运转率低、籽粒充实不良问题,可以克服由于氮肥施用过量而造成的作物贪青、籽粒灌浆慢、粒重低的问题,且可以节约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该项目提出的原理和方法,不仅适用于水稻和小麦等谷类作物,而且适用于桃树、棉花等非谷类作物,有利于改善作物的品质。经过多年和多地的验证和示范应用,该项目示范地水稻增产8~12%,灌溉水利用效率增加30~40%,小麦增产6~10%,灌溉水利用效率增加20~30%,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焦新安教授领衔的项目组历经14 年的深入研究,在国家“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等10余项国家级项目的支持下,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集成防控创新技术成果。该项目揭示了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在全产业链的定量流行病学新特征,创建了定性、定量快速检测新技术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了重要的种质资源菌种库和分子流行病学数据库,在国内首次开展了禽肉弯曲菌污染对人群风险的定量评估,探明了风险防控的关键点,建立了覆盖生猪养殖至冷鲜肉终端销售全产业链的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实现产品病原菌全程追溯。该项目创制了重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有效干预技术,研制出在国际上最先批准上市的癸甲溴铵碘复合型消毒药,广谱高效、低毒环保、无残留,有效降低畜禽饲养环境中弯曲菌和沙门菌等90%以上载量,研发出有机酸、低温减菌技术,有效降低肉品生产过程中带菌量90%~98%。

  此外,该项目为生产安全的动物源性食品提供了重在源头防控、覆盖全产业链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获批国家兽药产品2个、发明专利7项、发表SCI论文85篇,培训基层骨干和核心技术员1500余人。项目已推广至江苏、浙江、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第一完成人焦新安教授2次应邀参加WHO、FAO相关病原菌技术专家联席会议,第四完成单位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世博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等重大活动中被指定为肉类提供商。在产生显著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近3年累计新增利润1.41亿元,节支6125万元。

  据悉,全国共有113所高等学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15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一等奖2项、二等奖3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100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13 扬州大学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江苏·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 电话(TEL):86-514-87971827 传真(FAX):86-514-87971678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